央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以来累计投资8.6万亿元,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实现突破

feifei123 发布于 2025-09-17 阅读(3)

9月18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称,“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与利润总额增长,质量效率提升,科技创新有突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进展,深化改革有成效,服务大局有担当。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指出,国资央企聚焦15个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大幅提升,营收突破11万亿元,发展模式也受到深刻影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7日上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介绍“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副主任李镇。

张玉卓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持续改善。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

张玉卓介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国资央企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经营质效保持稳中向好。首先,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更为重要的是,质量效率也有显著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持续改善。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国资央企之力,一体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生态构建,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经过几年努力,中央企业的创新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体系布局、协同攻坚、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势。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空前,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启航企业培育工程深入实施,战新产业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30家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积极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打造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AI(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了智能工厂1854个,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13.9%,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在成为中央企业的鲜明特征。

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布局结构不断优化,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邮轮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

服务“国之大者”彰显新担当,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超过10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有效保障煤电油气等基础产品供给和通信、航空等基础网络运营。

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

关于近年来国资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工作和成效,袁野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企业实现布局结构优化的“必选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后,国资央企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一项牵引性的、全局性的工作,深入实施中央企业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航、“AI+”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可以说力度空前,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新”上。

首先是产业格局为之一新。中央企业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结合企业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化布局,逐步积厚成势。“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累计投资达到8.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有了大幅提升,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在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的托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总体上呈现出“梯次拓展、合力并进”这样一种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是增长动能为之一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投入,有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的收入均超过万亿元,中央企业新能源累计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占全国比例超20%,这些情况也表明新动能新优势在加快塑造。

第三是发展模式为之一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布局,企业发展模式也受到深刻影响。比如,中央企业扎实开展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布供需清单近万项,有效促进供需对接,形成了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又比如,不少中央企业都设立了创投基金,目前总规模已接近千亿元,这些基金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积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形成了产融结合的新模式。再比如,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的落地落实,一批通用大模型、行业模型加速应用,有效赋能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形成了产业升级的新模式。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