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官网(移动互联时代新闻门户网站的价值与定位)

feifei123 发布于 2025-02-25 阅读(25)

核心阅读:新闻门户网站曾经是传统媒体触网融合发展的最早尝试,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闻网站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停滞,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而在新一轮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带动下,该如何重新认识新闻门户网站的功能和定位,并发挥其最大传播效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内容、效果和发展三重维度来看,新闻门户网站其价值与定位并不是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而应该是不断提升和强化的过程关键词:移动互联  新闻网站  传统媒体  媒介融合新闻门户网站是中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最早尝试。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众多传统报刊就开始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新闻门户网站,并被学界和业界称为传统媒体的触网发展和第一轮数字化转型较早的起步使得新闻门户网站或者说互联网新闻资讯行业成为了互联网领域中发展最早且最为成熟的“传统行业”,并形成了以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为代表的四大新闻门户网站。

但近年来,网络新闻资讯行业不断受到来自垂直性专业网站和移动端新闻资讯应用的挑战和冲击,曾经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新闻门户网站也开始招架不住,并纷纷转型发展一时间新闻门户网站的用户萎缩、盈利锐减、股价暴跌,转型发展成为了大势所趋。

而曾经在新闻门户网站上大力投入的传统媒体也开始调转方向,大量地方新闻门户网站进入了发展的停滞状态,缺乏特色、生机和活力,内容来自于传统媒体简单的拷贝和复制,网站的排版和功能也始终一成不变面对这样的行业态势,新闻门户网站在本轮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该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的地位和功能,并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界面”下内容汇聚的主平台移动互联时代各种智能终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格局,传播“界面”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而“界面”之间的融合与互通成为了媒介融合中的重要的内容所谓“界面”,是指“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

”在互联网发展之初,主要的硬界面就是PC个人电脑,而今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论坛等传统PC端的传播媒介已经开始被认为是“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但作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最早拓展的“界面”,新闻门户网站的功能和地位依然是移动互联平台中新兴界面所无法替代的。

首先,移动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界面”无论是新闻资讯类应用或是社交媒体平台,其最大优势在于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用户的互动体验移动端的新闻资讯类应用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资讯推送给受众,并且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针对不同受众需求进行定制化的新闻服务。

移动端社交媒体的新闻传播则强调用户的互动体验,微博、微信平台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中新闻传播的最大亮点但移动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信息的承载能力却始终无法和传统新闻门户网站相比,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信息的呈现和存储方面都有优势,更大的页面可以呈现更多的新闻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进行延伸阅读,通过合理编排将历史信息与新闻进行有效的链接。

其次,移动新媒体的阅读更多地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导致移动端的新闻信息传播很难形成真正的深度阅读在对微信平台热点内容的分析中就发现,150字左右的短文在移动平台的传播中更占优势,而受众也更热衷于移动端的图片、视频、音频内容,大篇幅的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并不适合在移动新媒体平台传播。

最后,移动新媒体平台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缺乏规范和自律,新闻娱乐化的情况尤为明显,标题党和不实信息的传播时有发生,虽然很多时候受众的点击和阅读热情并没有因为信息的准确性而受到影响,但这也导致受众很难将大量商业化的移动新媒体应用视为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发布平台。

因此,在当前各媒体多“界面”矩阵式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新闻门户网站往往发挥着“一网、一端、两微”中的内容核心地位也就是说,新闻门户网站承担着最全面、最深入和最权威的信息汇聚、发布和存储的功能和地位新媒体传播效果实现的主阵地。

新闻门户网站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的主要出口和渠道,也是网络空间传播效果实现的主阵地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两微一端”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显现,并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从传统媒体完成向移动新媒体平台的跨越,还是从互联网平台的新闻门户网站完成移动新媒体平台的跨越,这是一个方向选择性的问题。

国内以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为代表的四大新闻门户网站的移动互联转型,显然是以传统新闻门户网站为主导的移动端发展,包括垂直类门户网站也是选择在传统网站的功能基础上进行分割转向网络发展其中这类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门户网站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阶段大多数新闻门户网站已经有超过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门户网站的业务团队大都是富有活力、对新技术应用具有敏锐把握能力的年轻群体相比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的采编团队在热点新闻跟踪、内容聚合、社交互动、数据分析方面经验丰富,其经营团队在网络广告之外的互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产品渠道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众多优势,是未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充分融入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资源。

”显然,跨过新闻门户网站另起炉灶很有可能出现对原有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浪费现象,更可能造成融合过程资源调配的问题第二,新媒体传播效果实现首先是对受众人群的覆盖新闻门户网站和移动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都是以网络空间为物理基础的“软件面”,彼此之间更容易形成受众的对接和“引流”。

譬如,垂直门户网站的一贯做法是将网络中的功能分割形成移动端应用,方便用户在移动端实现传统网页功能的同时,也保证移动端用户能够“回流”网站,而不是以移动新媒体平台来替代或分流传统网站的用户资源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为代表的四大新闻门户网站的做法也是如此,移动端和新闻门户网站之间的用户信息首先是联通的,用户点赞、评论等互动信息在两个平台上也是互通的。

这也就要求,在目前的融合发展中传统新闻门户网站和移动新媒体平台之间要同步发展,在新闻门户网站功能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立体布局第三,在网络空间中,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媒体主动的议程设置,而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的议程设置和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而新闻门户网站和移动新媒体之间议程设置的方式和手法具有很强的共通性。

新闻门户网站的专题报道和热点互动更容易向移动平台转移,移动平台的专题和互动也使网站得到进一步拓展新闻门户网站和移动平台在议程设置方面很容易形成“一个做快、一个做深”的搭配,由移动平台快速信息推送和集聚人气的效果,再由新闻门户网站完成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而言,媒介融合进程中的新闻门户网站和移动媒体平台的打通对于媒介传播效果的形成和扩展具有积极意义,也能为传媒矩阵最终形成传播上的合力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传媒未来创新发展始发点从国内四大新闻门户网站的转型发展来看,新浪首先在新闻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拓展博客、微博等功能;搜狐也是在新闻门户网站基础上拓展视频业务;网易则是通过门户网站拓展进行了直播平台、网易云课堂等尝试;而腾讯的新闻门户网站则成为微信新闻的内容来源和移动新闻平台的重要支撑。

新闻门户网站在转型的过程中所承担的是基础和发力点的作用,它是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有了新闻门户网站的基础,传媒的创新发展成为可能如果说,未来媒介产品要形成一种深层次的立体化效果,要让“新旧媒体各自发挥传播优势,在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中共同建构一个立体的新闻信息环境,让接受者有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那么新闻门户网站就应该成为媒介全方位立体化战略的始发点,思考如何从新闻门户网站出发实现传播功能的立体化和多样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门户网站的发展应该主要考虑四个方向:第一、移动化转型中国传统媒体在早期触网融合时就已经完成了新闻门户网站的建设,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的移动化转型不应是从传统媒体向移动互联网的跨越,而应该是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也就是说不是考虑如何将报纸电视搬到智能终端上去,而是如何将新闻门户网站移动化转型。

第二、平台化搭建新闻门户网站作为传统的新闻资讯平台,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中,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在移动端实现传统互联网平台的功能譬如新闻资讯如何进入移动平台进行传播,论坛和社区功能如何在移动端得以实现同时,如何以新闻门户网站为基础,建立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甚至电子商务平台、政务信息服务平台等。

这也就意味着平台的搭建需要在传统网络端和移动端同步进行,进而形成网络空间的传播合力 第三、功能性拓展地方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展望能够深入结合未来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层面的功能需求目前,在移动新媒体平台端要实现比较复杂的技术功能拓展还存在技术难度高、成本投入大和维护管理难等问题。

而在新闻门户网站中进行功能拓展,并逐步向移动端转型可能是一种更为实际的尝试,也可以保证本地受众和流量资源更好地汇聚整合第四、深度化整合传统媒体的新闻门户网站在早期发展中更多地承担着传统媒体延伸和新闻信息的渠道作用。

在这个阶段,新闻门户网站主要功能和作用都是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配合与辅助如今,移动互联时代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闻门户网站能否成为媒介融合转型的着力点,推动传统媒体转型成为互联网企业,甚至成为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体企业,从根本上转变媒介发展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邵 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标签:  门户网站 新闻 媒体 发展 平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